鱔魚糊
鱔魚片,鱔魚絲是顧客喜食之佳肴,其中鱔糊的制法更為精細,將用開水燙死的活鱔下鍋,煮熟后用竹刀剔去腸肚頭改二寸左右長的條后過油,把蔥、姜、蒜、胡椒面、料酒、味精、糖、醬油、濕淀粉兌成軟芡,過油鱔魚瀝去油后再人鍋下芡,使芡汁和鱔魚均勻地粘在一起,即可出鍋上盤,上盤后將生蒜沫放在盤中央的鱔魚上,用熱香油沏之,再放上老虎爪香菜段和細姜絲,此菜洋香滑嫩,色澤清雅,具豐富營養已成為顧客的必食肴,除此之外常年供應的品種還有蟹黃獅子頭、蕃茄蝦仁、繡球干貝、芙蓉雞片、鱔魚等百佘種風味菜肴,還可承辦燕菜席。
松鼠鱖魚
同春園的松鼠鱖魚屬糖醋口,甜中微帶酸;菜肴質地外松脆而里鮮嫩。制作功夫除味以外,重在造形,且感覺鮮活,上桌澆汁吱吱做響。刀工錯落有致,火候焦嫩適度,汁芡甜酸適口,烹制后似“豎立盤中”,像俯首緩行的松鼠。京城八大春之首的同春園做松鼠鱖魚最為地道。早在幾十年前齊白石、梅蘭芳等文人雅士就常慕魚而來。
黃橋燒餅
這種黃橋燒餅,遠近聞名,已有多年的歷史。究竟是誰的發明創造,現在已無法考證。但有一事,讓人記憶十分深刻。那是1940年,新四軍東進開辟抗日根據地,在黃橋這里打了一仗,非常激烈,成為著名的黃橋戰役。新四軍日夜堅持戰斗,已有幾天吃不上一頓飯。黃橋當地的百姓,看到此種情景非常焦急。他們就想出一個用這種燒餅,慰勞新四軍的辦法。人們日夜趕做,有專人指導,開始小規模地做,后來推廣開來,全鎮的人都做起來送給新四軍。新四軍吃了這些燒餅,渾身增添了力量,英勇殺敵。終于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偉大勝利。
因此,當時流傳著一首民歌:
黃橋燒餅黃又黃,黃黃燒餅慰軍忙。
燒餅要用熱火烤,軍隊要把百姓幫。
同志們呀吃得飽,多打勝仗多繳槍。
從此,黃橋燒餅就更加出名了。
獅子頭
某天,郇國公宴客,命府中的名廚韋巨元做松鼠鱖魚、金錢蝦餅、象牙雞條、葵花獻肉四道名菜,并伴有山珍海味,水陸奇珍。賓客無不嘆為觀止。當葵花獻肉一菜端上時,只見用巨大的肉圓子做成的葵花心,美侖美奐,真如雄獅之頭。郇國公半生戎馬,戰功彪炳,賓客勸酒說:“公應佩九頭獅子帥印。”郇國公舉杯一飲而盡,說:“為紀念今夕之會,‘葵花肉’不如改名‘獅子頭’。”自此揚州名菜,又添了獅子頭一道,紅燒、清蒸,膾灸人口。
“獅子頭”是用豬肋條肉為原料,制作時去皮去骨,肥瘦肉按六四比例,精切粗斬,加入各種調料一起攪拌,再用水淀粉沾手做成四只大肉丸,每只重二兩五錢,然后用砂鍋燉燜,上桌前再將扇透的青菜心放入砂鍋。其特點是:湯清味濃,肥而不膩,色澤美觀,因此誘人食欲、老少皆宜。
有詩云:葵花獻肉源于隋,唐代易名獅之頭。
紅燒清蒸炙人口,揚州佳肴得流傳。
鎮江肴肉
一天,張果老正他的洞府中和兩個散仙下棋,突接王母娘娘的請柬,讓他去瑤池赴蟠桃會。他下完這一盤棋,就倒騎他的小毛驢上路了。
他騎著神驢,正在趕路,忽然聞到一股奇香,他抽動了兩下鼻子,真想下去看看,可是一看時間不早了,只好又催驢前行。一陣微風吹來,又是一股濃香飄來,他又抽動了兩下鼻子,不知為什么,一聞到這股誘人的異香,張果老不但感到腹中饑餓,而且去瑤池的興趣也沒了。他躊躇了一會兒,終于下了決心,撥轉驢頭,按下云頭,變做普通的白胡子老頭,順著香味,來到鎮江酒海街的一家小酒店的門前。
這個小酒店是個夫妻店。這天,兩口子正在發愁。原來,明天是中秋節,前幾天妻子上街買了一包硝,準備明天去娘家時,帶給父親做鞭炮用。沒想到三天前這包硝竟被丈夫當鹽腌了豬蹄膀了,直到今天早上,妻子找硝時才發現。
兩口子一看,這四個豬蹄膀不但腌得板扎,而且肉色紅潤鮮艷,比用鹽腌的還好。怎么辦?吃吧,怕有毒,丟吧,又有點舍不得。
“這樣吧,你把它用清水泡泡,用文火多煮會兒,拔拔毒,留著咱們自己吃吧。”妻子說完,就打來了水。
兩個人把蹄膀泡了又泡,洗了又洗,又加上蔥、姜、花椒、大料,煮起來。一開鍋,屋子里就彌漫著一股特別的香味。兩口子正在納悶,忽然聽到一陣打門聲。他們這才想起,早就過了開店門的時間了,便急忙開了店門。
“呵呵,真香呀!兩個常來的顧客一進門就抽動鼻子大聲叫起來,“怪不得你們不開門,原來在吃好東西哪!
店門一開,香味飄到街上,四鄰八舍一聞到這股異香,也紛紛跑來問,妻子邊從鍋里撈豬蹄膀,邊向要爭著吃的人解釋:“這蹄膀錯放了硝,不能吃。”
正在這時,張果老變成的白胡子老頭跨進店來。他分開眾人,一把搶過盛蹄膀的盤子,嘴里大聲說:“不管要多少錢,我都包了!”
“不行!那是硝肉,不能當菜的。”妻子一見,著急地說。
“不當菜,正好搭茶。”老頭一手掏出一錠銀子來,另一只手已抓起蹄膀吃起來。“我是聞到香味特地趕來的,隨你說什么,我是非吃不可!”夫婦二人見老頭毫不理會他倆的勸說,只好又拿來姜絲、香料,讓老頭蘸著調料吃。老頭邊大口大口地吃,邊贊不絕口。他一連吃了三個半蹄膀才住口。老頭吃飽后。走出店門,哈哈大笑,倒騎毛驢 ,踏祥云揚長而去。人們這才知道,這老頭就是張果老變的。
張果老吃了硝肉,時間已晚,對王母娘的蟠桃會便無興致了,便打道回自己的洞府。
老頭走后,夫妻倆和眾鄰人一嘗那剩余的蹄膀,都說味美。自此以后,他們就此法制起硝肉來。每天顧客盈門,生意格外興隆。夫妻店的硝肉很快就出了名。后來,人們嫌“硝肉”不雅,改為“肴肉”。
三百年過去了,鎮江的肴肉越做越美,越來越受人歡迎。如今“鎮江肴肉”已成為江蘇的名食。
果老騎驢去瑤臺,聞香來到鎮江街。
錯吃硝肉稱味美,三百年后人尚愛。
“大煮干絲”與“燙干絲”
揚州菜可有一道既普通又高級的菜,那就是“大煮干絲”。說其普通,因為它的主料采用的是豆腐干;謂其高級,乃是因為它制作精細,風味獨特。
“大煮干絲”又名“雞汁干絲”或“雞火干絲”。這道菜的刀工與火候要求特別嚴格。首先得將約1厘米厚的特制的豆腐干片成24張均勻的薄片,然后再切成如同火柴梗般的細絲。用沸水燙兩遍,以去除豆腥味。接著配以雞絲、雞肫肝、腰花、筍片等輔料,加雞湯、調料燒制而成。燒時先用武火,最后用文火稍燜片刻,方能入味。裝盤時蓋以熟蝦仁、豌豆苗、火腿絲等(配料隨季節而定,夏令可加脆鱔,冬月可加冬菇)。這道菜色彩鮮艷,干絲綿軟,配菜香嫩,風味十分佳美。
“大煮干絲”所以做得如此佳美,是由于繼承傳統的緣故。我國人民食用豆腐制品的歷史是頗為悠久的。據傳,淮南王時就發明豆腐了。及到宋代,已出現了“雪霞羹”、“東坡豆腐”、“蜜漬豆腐”、“啜菽”(五味拌豆腐條)等豆腐名菜。而以豆腐干為主料的名菜,更多見于明清。在清代,揚州鹽商、官僚、文人云集,茶社應運而生,相互競爭。就這樣,揚州廚師創制出了“加料干絲”。應當說,昔日的“加料干絲”正是今日揚州“大煮干絲”的前身,只不過如今做得更精致罷了。
說起此菜的來歷,據說與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相關。乾隆曾到揚州,揚州的地方官員為接圣駕,便聘請許多名廚為乾隆制菜。其中的一個名叫“九絲湯”,是取用豆腐干放火腿絲、加雞湯燴制,其味鮮美,特別是干絲切得細,經過雞湯燴煮后吸引了各種鮮味,吃口別鮮美,于是揚州煮干絲就盛名全國。后來就不再稱“九絲湯”了,都以煮干絲代替,用雞絲、火腿絲加干絲制作稱“雞火干絲”,用蝦仁制作的稱“蝦仁干絲”等,許多國外來賓品嘗后,贊不絕口,稱它為“東亞名肴”。
除“大煮干絲”外,揚州還有一種大眾化的“燙干絲”。是將干絲用沸水多次浸泡,擠干入盤,澆以麻醬油,撒上開洋(蝦米仁)、嫩姜絲而成的,也非常爽口。
由于“大煮干絲”、“燙干線”既富有營養,又味美。清淡,所以深受廣大顧客的歡迎。如今,到揚州富春茶社或富春花園茶社進餐的顧客,每每要點上一客“大煮干絲”或“燙干絲”。有些老食客干脆就是一壺香茗一客干絲,別的什么也不要,足見干絲的誘人魁力了。
清人惺庵居士曾有詞一首,描寫了當時食客一邊抽煙、喝酒、吃肴肉,一邊吃“加料干絲”的情景。此詞可謂當時揚州的一幅風俗畫。
詞中寫到:“揚州好,茶社客堪邀。加襯千絲堆細縷,熟銅煙袋臥長苗,燒酒水晶肴”。
金陵鹽水鴨
金陵鹽水鴨是用肥鴨腌、煮而成。成菜皮色玉白油潤,鴨肉微紅鮮嫩,皮肥骨香,異常鮮美可口。采用南京出產的以谷喂養的鴨,膘肥色白,肉制鮮嫩,早在宋代就聞名全省。當時南京城里盛行用鴨制作菜肴,曾有“金陵鴨饌甲天下“的美譽。
明朝建都金陵后出現“金陵烤鴨”,緊接著又出現了“金陵鹽水鴨”。該鴨是用當年中秋時期的“桂花鴨”為原料,用熱鹽、清鹵水復腌后,取出掛在陰涼處吹干而成。此鴨煮制后,鮮嫩味美,風味獨特。因而在明代就聞名中外,與明末出現的“南京板鴨”一樣暢銷大江南北。清代時曾作為宮廷貢品。五百多年來,金陵鹽水鴨一直盛名不衰,現已成為江南一帶民眾普遍喜愛的佐酒佳肴。
金陵鴨饌甲天下,先有烤制后鹽鴨。
熱鹽清鹵復腌后,陰干即可香萬家。
鎮江“拆燒鏈魚頭”
清末,鎮江有姓宋財主,是出名的吝嗇。他想蓋座樓,連一個瓦木匠也找不到,因為人人都曉得他太刻薄,不愿和他來往。
湊巧,有一天從蘇北來了批瓦木匠,倒愿意呢。朱財主一看,個個身強力壯,很是開心,心里想:這幾個鄉下佬還不好對付嗎?便雇了下來。
第二天天沒亮,財主就去喊瓦匠木匠出工,等太陽升了一竿高,才叫人送來早飯。一看,是一桶照得見人影的稀飯和一碟臭咸菜。瓦木瓦師傅氣得要摔碗!原想中飯、晚飯會好些,哪曉得還是外甥打燈籠——照舊(舅)。一連三天,天天如此,瓦木匠師傅決定給財主點厲害看看。
自打這天起,朱財主光看到瓦木匠師傅忙得團團轉,就是老不見墻加上高。他也刁呢!眼珠子一轉,心里有了餿主意。
第二天,是朱財主老婆的生日,他叫廚師買了些大鰱魚,吩咐把魚肉做菜辦酒席,剩下的魚頭燒給瓦木匠師傅吃,想在他們鼻尖上“抹點糖”,再一想,魚頭上的骨頭太多,吃起來浪費時間,要耽誤工時,便又對廚師說:“要想法把魚頭上的魚骨去掉,把魚肉燒成一個菜。”
廚師一聽心里也火了。平時宋財主對他也很刻薄,好!我今兒就燒個“拆燒鰱魚頭”。他先把魚頭一劈兩半,用水沖洗干凈,再用清水煮,煮到“離”骨,撈出來把骨頭一一拆去,放上油、鹽、姜、蔥等作料,再下鍋燒。他越燒越氣,你財主刻薄呢!他順手把案板上的金針、木耳抓了三把;想想還是氣,你財主吝嗇呢!他又把原汁雞湯舀了三勺子;想想還是氣,你財主小氣呢!他看案板上還有一碗雞絲,也倒進鍋里。這時,他心里好像才舒坦些。一嘗,打嘴巴子也不丟!鮮透了!不要嘴動,一抿便下肚了。
菜端到瓦木匠師傅面前,朱財主高聲說:“大家干得辛苦,今天請大家嘗嘗鮮,特地燒上魚……”他話還沒有說完,大家朝碗里一看,這是什么魚啊,零零碎碎,亂七八糟,肯定是吃過的剩菜,個個都不想動筷子。廚師說:“請各位師傅嘗嘗,不要看樣子不好看,這是我祖傳的家菜。”
瓦木匠師傅將信將疑,嘗了一口,魚肉肥嫩,味道可口,從來還沒有吃過這個菜呢!師傅們吃得差不多了,朱財主才發現廚房里原汁雞湯、金針木耳、雞絲都沒有了,一氣就把廚師趕走了。
廚師本來在這里就受不這個氣,回去后自己開了個小飯店,掛出“拆燒鰱魚頭”牌子來。以后又經眾多名廚師之手,制作更加完美,味道更具特色,一下成為鎮江的一道名菜。
財主吝嗇給魚頭,廚子不平加雞肉。
煮出一鍋魚頭湯,成就佳肴傳至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