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安子雞
東安雞這道菜的前身名為醋雞,東安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,始于唐代。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,湖南東安縣城里,有一家小飯館。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,當時店里的菜已賣完,店主只得提來兩只活雞,馬上宰殺洗凈,切成小塊,加上蔥、姜、辣椒等佐料,經旺火熱油略炒,加入鹽、酒、醋燒燜后,澆上明油出鍋。菜一上桌客人頓時感覺香味撲鼻,吃起來非常鮮嫩,餐后非常滿意,事后到處宣揚,小店從此名聲遠播,各路食客都慕名而來品嘗這款菜,于是此菜逐漸出名。后因醋雞這個名字不雅,又出自東安縣,所以改名為東安子雞。
毛氏紅燒肉
毛主席鐘情紅燒肉世人共知,故又名毛氏紅燒肉,是主席宴上的八大名菜之一,也是湘菜系列獨樹一幟的主打產品,流傳至今,一直深受世人喜愛。在當時的年代乃至上世紀70年代紅燒肉是上等菜。毛主席在指揮三大戰役時,對警衛員李銀橋說:“你只要隔三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,我就有精力打敗敵人。”可見主席對紅燒肉的鐘愛。馬凱餐廳王近仁師傅曾為毛主席服務多年。店里的毛氏紅燒肉經過多次改良,成菜色澤紅亮,味香濃厚,口感軟糯,肥而不膩,深受食客喜愛。
酸辣肚尖
酸辣肚尖被譽為“湘菜一絕”。馬凱餐廳的酸辣肚尖,一是選料之精,四頭豬的豬肚僅能選出一盤酸辣肚尖的用料。而且肚尖要鮮要厚,必須當日進貨當日售,方能保證其獨有的脆嫩口感。其二是做工細,這道酸辣肚尖對火候要求極高,欠火不熟,過火發艮,講究斷生即好,吃的就是脆勁兒。要烹制好這道酸辣肚尖,那必須是有二十年功力的大廚才能展現其不俗之處。當前馬凱餐廳,也只有行政總廚和廚師長兩位師傅專門負責烹制此菜。這道菜也秉承了老字號湘菜特有的酸辣口感。品上一口,酸辣的感覺縈繞于唇齒之間,味蕾得到充分享受,令人難忘。
開胃魚頭王
剁椒魚頭的出處,據說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,反清文人黃宗憲因文忌文字獄”而出逃。借住在湖南的一個貧苦的農戶家。農夫從池塘中捕回條胖頭魚,農婦便用此菜來款待黃宗憲。魚洗凈后,魚肉放鹽煮湯,再用自家產的辣椒剁碎后與魚頭同蒸,不想黃宗憲吃了覺得非常鮮美,無法忘懷。事后讓家廚將這道菜加以改良,于是便有了今天的“剁椒魚頭”,并成為湘菜蒸菜的代表,馬凱餐廳自制的剁椒加上秘制調味汁使得此菜口味更是錦上添花。
馬凱臘肉
湖南臘肉湘菜一絕,香氣撩人,湖南有句口頭禪“三年的臘肉好待客”,這樣的臘肉入菜,飄出濃釅的臘香,而且吃不出半點肥肉的油膩。臘肥肉落口消融,臘瘦肉吃起來香酥有味,人人喜愛。此菜的各種元素味道實屬絕配,馬凱餐廳用精選前尖肉自制的臘肉,配上湖南特色的豆豉、蘿卜干,使豉香、辣椒香、臘香融為一體,引人回味。
子龍脫袍
這是一道以鱔魚為主料的傳統湘萊。因為鱔魚在制作過程中需經破魚、剔骨、去頭、脫皮等工序,特別是鱔魚脫皮,形似古代武將脫袍,所以取名為“子龍脫袍”。這子龍就是三國時期的蜀國名將趙云。相傳,曹操率軍南征荊州,劉備為保百姓帶領軍民前往江陵,命張飛斷后,趙云保護家小。行至當陽,被曹軍趕上,趙云在混戰中與劉備家小失散,身邊僅三四十騎相隨。趙云在亂軍中到處尋覓,先找到甘夫人送至長坂橋,又折回繼續尋找糜夫人與阿斗。路上撞見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,趙云一槍殺死夏侯恩奪得“青钅工”寶劍。后來,趙云找到了阿斗,取下護心鏡,解開戰袍將阿斗放在懷中,重新上馬,殺開一條血路,終于沖出重圍,將阿斗還到劉備手中。后來,湘楚名廚為了表示對趙云的欽敬而創制了“子龍脫袍”,以鱔魚寓子龍之意。
軟炸里脊
馬凱餐廳的軟炸里脊風味獨特、菜品一絕,傳承至今深受顧客喜愛。此菜用料樸實,品味高端,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風景線。
此菜選用里脊肉,切成長8厘米、寬3厘米的薄片,腌制入味。雞蛋清經打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玉米淀粉和生粉制成高麗糊。腌制好的里脊肉用旋轉的方式將高麗糊均勻的裹在上面,在容器的邊緣抹去尖部,形成完整的坯料,下入溫油中炸制。待外殼定型后,翻身炸制另一面,是上下色澤一致,受熱均勻,直到成熟,碼放盤中,配番茄沙司即可。軟炸里脊制作手法獨特、工藝嚴謹,成品潔白如玉、形如蠶繭,口感軟嫩滑潤,老少皆宜。
左宗棠雞
左宗棠雞又稱左公雞、左家雞及左雞,發明人彭長貴。這位出身于湖南沙坪農家的廚師,一生研發創新過多道新湘菜,其中最知名的就要數左宗棠雞了,不僅在國內知名度很高,在國外也早已成為外國人最愛吃的一道中國菜。
該菜為湘菜的代表菜之一,深受國內外食客的追捧。和湘菜名菜東安子雞相反,左宗棠雞的質量標準是強調酥香。要做好這道菜不容易。選料嚴,制作精。要求雞塊去骨,經過腌制,旺火過油,復合調味,成菜色金黃,外焦酥,內鮮嫩,味多樣。集酸、甜、脆、辣、鮮香于一體,典型的湘菜特色。